山水情画

盘点百部中外同志片的同性之爱

广西同志 » 情感事迹 » 盘点百部中外同志片的同性之爱


简单地分一下类:


【1】【出柜风云】

一个人,发现自己对同性有欲望,其面对的首要选择就是要不要告诉别人?

这就是有关出柜的故事。也是人生的一桩顶级的大事了,命运里多少腥风血雨由此展开。用风云二字形容出柜看似夸张,其实也属实。

《男孩》《爱简单》《夏威夷》《天佑鲍比》等是青春期男孩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应,《自由坠落》《灰度灰》等则是已婚男子。这类故事,结局不尽相同,出柜,或躲在柜子里、偷食等等。

这类故事的发展动力,在于“性向觉醒——身心纠结——做出抉择”的故事结构。

性向觉醒前后,男主人公所进行的同性性行为,是比较吸引基友腐女们的画面,许多同仁都是奔着这个来看片的。我们姑且把它称为G点。把控好这个G点,怎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呈现出来,直接影响着同志片的美感。在这个G点方面,肉体交缠是一种主要的选择,比如《欲盖弄潮》《自由坠落》,但是如何拍摄交缠的肉体,亦有高低之分;此外静默不语,无声胜有声亦是一种选择,《夏威夷》如是。

剧情方面,一个显著的矛盾在于纠结。是否承认自己是gay,与是否要向家人出柜,是两个层次。

许多影片尤其是青春期gay恋影片,世俗家庭几乎是不在场的,影片止于两个人在一起处,故而期测中的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层面。而之后如何发展犹如白雪公主与王子结合的故事一般,不再交代。这便是第一个层次。

这样影片典型的画风是小清新纯爱系,如《暹罗之恋》。在第一个层次上,出现的矛盾主要在男孩们的心身纠结、出尔反尔、恐同深柜。《欲盖弄潮》里扎克在海浪里翻涌、在岩石上焦虑地坐着,把这种煎熬刻画得很传神,在出尔反尔这一点上比利时影片《男孩》体现得非常明显。恐同深柜则在《壁花少年》里的哥哥体现的非常明显。意大利剧《朱利奥和托马斯/G&T》更是用两季的长度才完成了男主的出柜历程,可见其纠结。在这类出柜影片中,《爱,简单》是立意高明的故事片,少年纯情美好,情窦初开、爱意懵懂,其高明之处在于其把性向的觉醒隐藏在青春的叛逆主线下,成长的少年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抗父母的权威,这样的情节使这个故事,更像一个青少年成长故事,而非仅仅一个出柜的故事。

第二个层次,是否要向家人出柜则牵涉家庭进来,家庭所带有的异性恋恋爱模式、结婚生子的传统使得同志们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选择与世人的反对针锋相对,矛盾借此铺陈开来。许多孩子禁不住父母的摧残,以死相逼。社会上这样的悲剧早有发生。这里所延伸的父母到底是关爱孩子还是关爱面子的问题,成为了反思父爱母爱的一个导火索。我们就会发现,光鲜的爱护下存在着某些阴暗的摧残。而这一点上,不只是同性恋所面对的问题,是整个青年人面对的问题,父母干涉自己的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婚姻对象的事,非常普遍。“为你好”,成为了许多人的梦魇。

而这个层次,所衍射的情感反思,比第一个层次,更具有普遍性,为所有青年所共享,故而也比起第一个层次的小清新画风,披上了一层较为沉重的色彩。两人小甜蜜的故事片,的确美好,但是格局毕竟有点小,有点像美味的慕斯小蛋糕,吃了几块就会腻吧。而第二个层次,则可以如一壶烈酒,后劲十足,给人醍醐灌顶的启迪。

在第二个层次上,同志与父母的角力,成为一种故事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天佑鲍比》是典型的代表。前者其把性向的觉醒与青春的叛逆联系到一起,叙事动力更足,矛盾更多,更像一个青少年成长故事,而非仅仅一个出柜的故事。后者把故事核心放在母亲上,出柜最大的阻碍估计是父母至亲的态度,得到至亲的支持与否,可以说是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这部影片,男孩以自己的死亡换来了母亲的醒悟,母亲醒悟后在学校发表的一个演讲令许多人动容。她作为异性恋的代表,一开始对于同性恋百般厌弃,带儿子接受治疗,恶语相逼(许多家长就是这样,道理无法说服孩子便以死相逼),最后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死亡,而这位母亲在了解同性恋这个事实后,选择理解、宽容,为同性恋发声,其带有的象征意味比较浓厚。

同类佳作中,还有《喜宴》《非诚无语》等。

《喜宴》是一个同志形婚的故事。形婚,实属无奈之举,中国传统婚恋文化过于强大。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宗族传统,一支姓氏家族的壮大是整个家族的荣耀。“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的话语,已经深深地刻录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中,无论对错都已被当做道理忠言而被接受。其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断章取义的说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意是说:不孝的表现很多(三代表的是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其中的“无后”并不是没有生出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什么是作为后辈的本分呢?这个范围很广,并不是专指要生后代。

李安的《喜宴》以一个“形婚”被父亲识破的故事,展现了同志的如何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生存故事。期间大量的细节,如父母的关怀,母亲聊起自己过往故事等等细节,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婚姻文化:一个中国女人嫁出去中国男人娶进来,必须呼朋唤友齐聚一堂,即使一辈子碌碌无为,结婚这一件事上也必须尽量的大张旗鼓,风风光光的,得到亲友们的祝福,父母双亲赢足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个人幸福与家族荣耀的是成正比的。而这些风光、浪漫对于同志来说,无疑是奢望——同志的身份,让这种关系变得失效,甚至可能还是反比。伤害自己迎合父母或者周全自己伤害父母,都是满纸血泪的生活。形婚看似是一种双全,其中的演戏之苦,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期间,两代人之间的角力,两种异质性文化的差异,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在影片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份爱,应该是超越一切界限的,不是吗?这是李安借以影片希望传达的训诫。

《非诚无语》则是一部意大利喜剧片——20多岁的小青年,决定向父母出柜,而父母早在出柜之前就发现了他的同性恋身份,他们也兵荒马乱的,父母意见不一,争吵不断,孩子蒙在鼓中,实在忍受不了父母无缘无故的争吵,隆重出柜的时候,父母早就认同了他这一身份。之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小青年也抱得美人归。这样的故事,真真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出柜故事。影片多出铺陈,构思灵巧,当然最感人的还是——

“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诉你们,你们知道了不要吓到其实,我是gay”

“嗨,早就知道了,不管你是什么,都是爸妈的心头肉!”

这样的结局。

比较遗憾的是中年出柜影片,因为所涉及的家庭伦理范畴,本来具有极大的张力,可以引发许多矛盾与思索,诸如,一个已婚男子在异性恋生活与同性恋生活之间,如何取舍,一边是心之所向,另一边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一个男人的责任感需要他牺牲自己的本真,而一个男人的幸福感要求他牺牲自己的责任感。两难境地,似乎无解。可以说,时到中年结婚生子才发现自己的同性性向,近乎一种人生的悲剧。如果能骗,但愿能骗自己一辈子。但是,觉醒了就是觉醒了,小草生长出来,要么继续生长,要么夭折,绝不可能当做没有发生过。

在这方面刻画得比较好的影片,比较少,《断背山》算是凤毛麟角。还有《灰度灰》《自由坠落》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层面,但是刻画得还不够深入。《灰度灰》给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结局,《自由坠落》第二部即将出炉,可以期待一下。

此文由山水情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赞 (0)

评论 0

暂无评论...
验证码
取 消
请选择理由
取消
私信记录 »

请填写私信内容。
取消
加载中,请稍侯......
请填写标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