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画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广西同志 » 同志资讯 »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上周去了一趟台湾,顺道拜访了几家致力于推进性别平等机构,非常感慨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上领先我们太多,正好赶上昨晚台湾地区“行政院”提出保障同性伴侣缔结婚姻关系的专法,又是一个关乎性别平等的里程碑事件。

所以今天想写一写,台湾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过程,以及我在拜访这些机构时的一些感悟。

曾经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课本

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国小国中的教材中,还有很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国小的第一课《谁起得早》课文内容就是“爸爸早起看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国小第一课

还有一篇课文讲到,“有的时候我爸爸没有出海打渔,又赶上我们的假日,他就带我和哥哥到海边去,教我们钓鱼的方法“;

而另一篇课文则是:”昨天是星期日,我们三姊妹都在家,大姊看到家里有些乱,就要二姊和我跟她合作,把家里整理整理,我和二姊都答应了。“

同样是假日,男孩子跟父亲外出钓鱼,女孩子就要待在家中整理家务。

台湾的朋友跟我说,除了这些明显的课文内容外,那个时候的台湾课本还在很多方面强调了男女的分工与差异。比如家政课本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而讲运动、实验的课本里,主角几乎都是男性。

当时已经有倡导性别平等的团体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妇女新知基金会从1988年开始,对台湾的教材课本进行了检视,认为其中存在着大量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会影响到男孩和女孩关于未来的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

他们推出了《两性平等教育手册》,成为性别平等教育的先声。

从彭婉如到叶永志

1996年,台湾爆发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悬案“彭婉如案“,这起事件大大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的进程。

彭婉如是台湾知名的女权运动者,曾推动多项保障女性权益的法案,包括“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

▲彭婉如

1996年11月30日,在高雄为“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彻夜奔走的彭婉如,夜间结束工作后,在路边搭乘出租车回到住处,却意外失踪。

三天后,她的遗体在郊区被发现,当时她全身身中35刀,伤口深入胸腔,歹徒甚至还把右眼眼球挖掉,全裸弃尸。

彭婉如的惨死触动了整个台湾社会,人们没有谴责受害者,相反,人们意识到,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而这种肆无忌惮的暴力,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有着很大关系。

彭婉如命案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力量很快行动起来,1997年年初,台湾通过并开始实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规定,中小学必须有“两性平等教育”,1997年3月,教育部成立“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

(多说一句,今天在台湾的公交车、捷运上,都能够看到各种反性骚扰的标识,公交车设有专门的反性骚扰紧急铃,捷运站内的广播也一直在提醒乘客,如果遇到性骚扰,可以立刻通知站内的保安组。)

而这时,不管是教育部还是民间团体使用的都是“两性平等”而非“性别平等”这样的话语,即认为性别只包含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叶永志案的发生则改变了这一表述。

▲叶永志

叶永志是台湾屏东县国中三年级的男生,他从小气质温柔,行为举动“很女性化”,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也因此,叶永志在学校经常受到霸凌,有同学曾强行脱下叶永志的裤子“验明正身”。

▲叶永志是一个非常温柔、体贴的孩子

因为霸凌和嘲笑,叶永志在学校时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厕所,只能提早几分钟下课偷偷去厕所,或者在上课铃响之后使用女厕所和教师厕所。

▲那时学校并没有在意同学对叶永志对霸凌

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在下课前五分钟举手向老师表示想上厕所,经老师同意后离开教室,但一直到下课都没有返回教室,之后被同学发现在厕所里,倒卧在血泊中,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叶永志妈妈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只是不同而已。

叶永志生前的遭遇引发了人们对于多元性别议题的讨论:性别是否只有男和女两种?是不是一个男生一定要阳刚,女生一定要温柔?如果一个男生表现得阴柔、细腻,是否应该被纠正,甚至被霸凌?我们可以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吗?我们可以与同性相爱吗?

在叶永志案带来的思考的催化下,2004年,台湾终于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要求中小学每学期至少进行4小时的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除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平等保护之外,还涵盖了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的平等权利保护。

台湾的性别教育课本长什么样?

从《性别平等教育法》开始,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开始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在教材编写中也需要符合性别平等的原则,“爸爸早起读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这类刻板印象已经被更为多元的内容取代。

总的来说,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

性教育内容从国小到国中层层递进,从教小朋友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尊重别人的身体自主权,到认识男女生理差异,了解性器官,再到性行为。

▲台湾国小课本和性教育有关的内容(点击图片可放大)

情感教育会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包括该如何开始一段恋情,如何避免危险恋人,在恋爱中怎样与对方沟通,怎样走出失恋,遭遇分手暴力该怎么办等内容。

同志教育即多元性别教育,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性别、不同性倾向和不同性别气质,营造包容、多元、开放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霸凌。

▲课本中同志教育的相关内容(点击图片可放大)

然而,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路上高歌猛进的同时,近年来也受到不少保守团体的反对和攻击。


比如台湾的朋友告诉我,尽管台湾没有没有“早恋”的说法,但也有不少家长仍然坚持认为,应该到了大学之后才能谈恋爱,所以反对在国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情感教育。

还有一部分家长反对“过于露骨”的性教育,认为性教育应该偏向于守贞教育,而不要强调“身体自主权”等内容。

台湾的朋友跟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保守团体的家长来到学校和学生们分享,她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

她把一个苹果交给学生,请全班同学在班级内传一遍,然后拿起这个苹果问大家,“这个被所有人都摸过的苹果,你还敢吃吗?”

学生们回答“不敢,因为不干净”。

那位家长这时说,“对了,这个苹果就像是一位女生,如果她不珍爱自己,和许多男生有交往,也会没有人敢要她。”

▲保守团体对性教育的误读、歪曲

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同志教育,在一些保守团体看来,同志教育就是让“孩子变成同志”的教育,因此极力抹黑这部分内容,甚至在去年发起公投,要求教育部撤下关于同志教育部分的内容。

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之路还没有走到终点。

但台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经过这些年各个团体的不懈努力,尊重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气质的人已经成为了台湾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

“每个人都能比较自在地活着。”他这样告诉我。

是啊,我想到在翻看台湾的课本时,里面不仅有引起保守团体不满的性别光谱的内容,往后翻,还有教学生如何与残障者相处的内容,甚至包括如何欣赏和烹饪不同国家的料理。

和性别平等教育的其它内容一样,这些内容并不是在鼓励学生成为残障者、成为其他国家的人,而是让学生认识与自己不同的人,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学会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

我想,不管是性别教育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其实都是在教育人们平等地对待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

而这,为什么要遭到反对呢?


此文由山水情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赞 (0)

评论 0

暂无评论...
验证码
取 消
请选择理由
取消
私信记录 »

请填写私信内容。
取消
加载中,请稍侯......
请填写标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