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画

广西: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广西同志 » 同志资讯 » 广西: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八桂壮乡的金字招牌和发展优势。201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注重发挥自然资源在保障发展、维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紧紧围绕制约全区项目落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资源惠民利民的难点堵点痛点,持续聚焦发力,推进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富有成效开展,擦亮了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要素支撑和保障。2018年~2019年,该厅连续两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绩效考核一等等次,群众满意度评价和领导评价均位于区直机关前列;全区自然资源系统2个集体、7名个人因担当作为获自治区通令嘉奖。


乡村规划助老百姓留住了青山绿水。图为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新貌。周燕芳 摄

保发展 要素跟着项目走

长期以来,“用地难”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梗阻点”,用地指标投放与急需用地项目无法精准搭配,更是一个普遍性难题。早在2017年,广西自然资源厅就对自治区重大项目等3类项目试行用地指标核销制,把真实有效的项目作为用地配置计划的依据,并逐步扩大试行范围,2018年增至4类项目,2019年增至8类项目。

2019年第四季度,为应对全区稳增长压力,该厅出台超常规举措,对所有项目用地指标予以核销。此举有效地解决了“有锅无米”或“有米无锅”的用地指标错配难题,既实现了保障项目用地的目标,又避免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浪费。2019年,全区具备用地条件的568个自治区重大项目100%落实用地;共批准建设用地2.38万公顷,同比增长51%,创近10年新高。

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年”的决策部署,该厅在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开展重大项目用地“四个一”保障行动,通过制定一套保障制度、组建一支服务队伍、编印一本宣传手册、建立一个考核体系,主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主战场,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支撑。2019年以来,该厅先后主动上门服务重大项目250多个,协调解决了大批用地难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其做法经验获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

在项目建设中,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既是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必然要求。针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难,尤其是“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难题,2019年,该厅印发《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库方案》,按照“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市域或省域调剂为辅”的原则,实行占补指标调剂机制,统筹调剂自治区、市、县三级补充耕地指标。全区当年通过指标交易、调剂等方式,共落实709个建设项目占补指标3828.91公顷,有效保障了贵南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今年以来,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厅迅速出台促进经济稳增长25条措施和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一放二提三优化”18条措施,以政策集成创新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促进用地指标等稀缺要素向优质项目聚集,促进了重大项目快速高效落地。总投资1200亿元的恒大崇左文化旅游康养城项目,用时一个半月即走完从签约到开工的用地手续,高效的用地保障效率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该企业决定在广西追加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项目。

针对“五网”项目建设,该厅还研究出台了《实施交通项目沿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探索一揽子解决交通项目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临时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修复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广西交通路网和全国首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试行边建边报特殊用地政策,让环江县城西易地搬迁安置点快速落地建成。黄尚彪 摄


新产业新业态是广西用地保障的优先方向。图为桂林经开区比亚迪新能源客车下线。资料图片


开垦集体荒地发展辣椒种植,让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洞村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廖建业 摄


用地保障让建设中的贵南高铁河池段施工保持“加速度”。高东风 摄

护资源 生态优势金不换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9年以来,广西自然资源厅坚决落实从严管控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屏障防线、资源利用上线和执法监管高压线,推进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持续效果。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38万公顷,构建形成了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严格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论证,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政策,以经济手段倒逼减少占用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减占用永久基本农田220多公顷。全区耕地保有面积438.59万公顷,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连续多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获全国优秀等次。

严守生态屏障防线。围绕“实现安全功能、实现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三大重点,沿江河流域布局开展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计划实施147个子项目,2019年已开工101个,完成投资24.38亿元;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中央资金下达20亿元,计划实施308个子项目,已立项287个,开工269个,开工率87.34%。此外,北海、防城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巴马盘阳河等6个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3个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启动实施22个自治区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向自然资源部申报19个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正在加紧谋划推进西江流域(广西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

严守资源利用上线。强化规划引领管控,研究出台一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政策措施,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提出的矿产开发利用新要求,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和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全区矿山企业“小、散、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发布实施砂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等3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推动绿色矿山创建全面提速,全区共建成绿色矿山75座。

严守执法监管高压线。坚持从严执法监督,首次实行自治区层面直接查办和挂牌督办重大案件,2019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651件、矿产违法案件529 件。开展全区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排查事故隐患137起,取缔无证勘查、开采点167个。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情况调查,按照先管住、再管好的思路,稳扎稳打推进问题整治,促进自然资源管理规范有序。


生态修复让百色市田阳区巴某村华丽蜕变。周燕芳 摄


施工中的巴马盘阳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黄尚宁 摄


驻村干部推动产业扶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九万李种植基地实现大丰收。韦顺讲 摄

促节约 从严管控创佳绩

加强资源利用管控,保护是目的,节约是手段。近年来,广西自然资源厅坚持以“节约优先”为导向,以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实施“增存挂钩”倒逼机制,下达各地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大幅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019年,全区消化批而未供土地9469.48公顷、闲置土地1938.59公顷,完成率分别为183.87%和323.1%。全区盘活存量土地2.58万公顷,任务完成率143.34%;连续3年用地计划执行率达100%;近5年平均供地率达73.16%,创历史新高;闲置土地减至1161公顷,为历史新低。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23%,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4.36%目标任务。

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上,广西及时启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基础,全区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已基本完成20个重大专题研究,正在加快开展规划成果编制,构建了包含37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也在同步推进,为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保障。全区还投入6.8亿元、3000多人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调查成果上报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为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得到国务院三调办通报表扬。

在村庄规划编制方面,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村民主体、政策驱动、测绘奖补、技术支持”等方式,全区共落实4200万元村庄规划编制奖补资金,完成了83个先行示范村地形图测绘奖补,基本完成了35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提供了规划空间保障,开辟了农村产业用地和规划管控新路径,经验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


荔浦市东昌镇积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昔日“光头山”,今朝花满园。陈帆 摄


实施找水打井工程解决了环江毛南族群众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谭峰 摄


地灾隐患点布设的监测设备在地灾防范中起到了“技防”的作用。黄尚宁 摄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改变了兴安县界首镇合家村村貌。文琳玲 摄

(本版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宣传中心统筹提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广西自然资源宣传中心


此文由山水情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赞 (0)

评论 0

暂无评论...
验证码
取 消
请选择理由
取消
私信记录 »

请填写私信内容。
取消
加载中,请稍侯......
请填写标题
取消